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盘点跨国公司的海鸥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56 移动端

  目前中国的海鸥群体已远超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海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随着海外华人回国服务的形式日益灵活多变,海鸥这一特殊的群体应运而生。海鸥们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既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外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又能及时了解到中国国内的需求,所以更容易找到自身能力与中国国内需求的契合点。许多海外人员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主要是出于对自身事业再发展的空间、子女教育、回国后生活等实际问题而心有所虑。而且,对于已经在国外安家的人员来说,像海鸥一样的生活方式能使他们兼顾家庭与事业。对国家来说,海鸥们能够给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源源不断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积极流动。

  海鸥真正大量涌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并在中国入世后而进入热潮。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强调人才能够跨国籍、户籍的流动,全球化带来的跨国贸易以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与跨国外企的走进来,也产生了工作需要跨国流动的客观要求,而海鸥们又具有国际化的天然优势。由于他们接受了西方教育和海外背景,海鸥精英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化的过程中,为海鸥精英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契机。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真正是:海鸥飞处彩云飞。

  海鸥的非常特性

  海鸥群体具有非常性。海鸥们大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精通外语,拥有多国居留证件,具有跨国界的操作处理能力,这些通常被看作海鸥的显著特征。同时海鸥生活具有非常不确定性。一年中半数时间在国外,另外半数时间在国内。

  不是在飞翔就是在倒时差

  海鸥最大的特点是在飞翔,为了工作,他们常年往返于世界各地,所以常年会处于倒时差的状态。最具有挑战性的时差是白天与黑夜的完全颠倒,12 个小时,如中国飞往美国东部。也就是说从中国飞到美国,可能正是中国的半夜12 点,应该在梦乡里,那当地正好是中午12 点,是工作的时间,连续24 小时都处于白天,要顶着睡意去见客户。而到了美国的晚上10 点时,你的生物钟还处于中国的上午10 点,还睡不着。生物钟紊乱使身体和精神不胜其苦,只能快速强迫身体重新适应。

  护照如车票

  对于经常往返于中外之间的海鸥们来说,出国手续已经不是问题。他们手中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次往返签证或签注,由于他们频繁飞进飞出,有人一年要更换两次护照,一本本旧护照上贴满了各国花花绿绿的签证及印章。他们时常要携带新旧两本护照出入境,因为旧护照上可能还有有效visa。早上还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晚上可能就在彼岸别国小城的餐厅里大快朵颐。

  以酒店为家

  不是所有海鸥们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住所,家人在国内或在国外。有些纯工作的海鸥,更多是要住在酒店,甚至在酒店的时间多于家中。至于自己的家,可能是长期处于空巢状态。除非是和家人一起回来或是出去度假时才会住上些日子。

  MONEY 铺路

  常年人在旅途,海鸥们口袋里的银子“捐”给了航空公司不少,无论是飞欧洲还是北美,往返机票都要动辄几千上万元,如果两三个月飞往国外一次,一年累计下来,光买机票的钱也要花掉好几万人民币,这还不算住宿和其他的费用。长此以往,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捐”,“钱”途可见一斑。

  语言切换

  对海鸥们来说出国不只要倒时差,还要倒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诸多国语言在海鸥们的嘴里如同母语般流利熟练,身抵何地,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转为当地语言了。大脑很自然地用另一种思维去思考问题,且任意切换如电脑输入法。这样的工作方式促进了海鸥们的事业发展和中外交流,缩小了东西方的差距。比语言更深层次的是进入背后承载的文化,只是只有生活的此时此地才能体会的,非感同身受不能言传。

  没有节假

  中国有长假的节日有春节、十一、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西方则有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狂欢节等全国放假的节日。但由于海鸥们工作的不固定性,国内放假时他们也许在国外工作,享受不到中国的假期。遇到外国人的假日,不用工作了,可以休假回国,可是国内又不过这样的节,不放假。渐渐地,海鸥们对节日的概念已经模糊了。尤其是在国外住久了的海鸥们,中国传统节日如果不刻意去记的话,很容易被忽略掉。

  出国如同国内出差

  由于空中航线的发达,海鸥往返飞行的时间大大缩短,朝发夕至。出国如同去另外一个城市去出差。一只旅行箱就搞定一切。除了看到面孔和语言不同外,没有更大的感觉。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地球村。

  海鸥族群的成员

  海鸥,是一个总在飞动的群落,他们都有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的背景。他们或是拿着中国护照保留中国国籍的人员;或是代表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工作和生活;或是已经取得外国国籍,在中国企业工作或是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的人员;或是拿着留学身份在海外的学子;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及华商。

  海归变海鸥

  进入21 世纪后,由于中国日益国际化,归国人员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 世纪80 年代回国的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大多数的人才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在已经回国工作的几十万海归中,很大部分都是在外资企业服务,成为外企的高级打工者,出现人才“国内外流”的现象。他们有语言优势,加上熟悉国内环境,自然受跨国公司的青睐,同时跨国公司又能拿出诱人的高薪,成功吸引这些人才加盟。从而使得海归越洋工作变成海鸥。

  陈宏

  陈宏是留美学生创业者中最早一批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上市公司第一位华人CEO。他本人成为美国第一个将企业带上市的中国海鸥。

  20 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在美国做得成功的主要是工程师和厨师。陈宏想突破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这种刻板印象,特别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做一名老板,跻身硅谷主流商圈。1999年,陈宏如愿以偿,他创立的GRIC冲向了纳斯达克,成了美国第一个将企业带上市的中国留学生,市值一个月突破10 亿美元。“我是一个有创业情结的人,创业的动力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证明中国人可以在美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2003年陈宏回国创办汉能投资集团,并成功将框架传媒以1.83 亿美元卖给了分众传媒,这笔投资使汉能在投行站稳脚跟。很快汉能就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投行。“我们擅长的是给中国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或进行并购咨询,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财务顾问、直接投资。”陈宏说,在这个市场,汉能有能力做到前三名。目前汉能集团已拥有40 多名投资银行专职从业人员,完成超过22 个财务顾问项目,交易额达10亿美元,是中国最优秀的跨境投资银行之一。

  邵青山

  现任加拿大华人信息技术协会会长的邵青山,1988年出国, 先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学习生活,他看到中国经济不断腾飞,政府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我们这些身居海外的华人,都有回国创业的想法,几乎所有在国外有企业的人都努力尝试在国内办企业,很庆幸,我回国创业的理想已经开始实施了。”他在杭州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软件外包公司。明年公司就能落户深圳,目前正与深圳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大学等学校洽谈合作,将适应就业、职业的技能培训提前带进校园,为企业培养可用之人。“我更想成为一名‘海鸥’,而不是‘海归’。”邵青山认为,如果单纯回国创业,企业将逐渐本土化,失去国际化背景,对企业发展很不利,将企业扎根国内、海外两个土壤,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受聘于跨国公司的海鸥

  大批海鸥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掌门人。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海鸥精英的参与,有的海鸥还成为世界500 强在中国公司的CEO。如美国通用电气GE、拜耳药厂Bayer、百事Pepsi 聘用中国人,作为中国总部的总经理、营业总裁等。他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速中国和国际经济接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永正

  陈永正是受聘于跨国公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并获得数据系硕士学位和计算机系硕士学位。1992 年他应聘进入美国芝加哥摩托罗拉国际蜂窝基础设施部任市场经理。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于2001 年被提升为摩托罗拉总公司资深副总裁,兼摩托罗拉( 中国) 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一职。

  2003 年他又加盟微软,出任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在陈永正掌管的4 年时间里,微软在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增长快于其他任何一个市场,更连续两年得到联想超过10 亿美元的软件采购大单。同期,微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遍及15 个分公司的员工总数增长超过一倍,销售也增长了近一倍,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突破了10 亿美元。连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微软国际业务集团总裁让·菲力浦·古德华都不得不说:“我们感谢Tim 对公司所做的贡献和服务。”

  2007 年才华横溢的陈永正又被NBA 中国挖去,就任NBA中国首席执行官、大中华区总裁。

  张亚勤

  作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领军人物,张亚勤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网络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他的,梦想是“让中国‘ 智’ 造慧及全球”,其责任是“带动国内的产业,扶持国内的公司,和中国的信息产业一起发展”。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