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海鸥型”人才很抢手
一年中,一半在国内,一半在海外,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喜欢吗?
如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不是“海归”,也不是“海待”,他们是“海鸥”;他们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着商务贸易等不同职业;他们有着像候鸟一样的迁徙性质;他们不一定身在国内,却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
昨天,也许还没有人关注他们;而今天,他们已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海鸥”渐成新宠
北京昌平远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栋砖红色楼宇位于其中。由于人烟稀少,显得空旷宁静。
这里是生命科学领域优秀海归科学家的聚集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在。2005年年底,由国家批准建立、正式挂牌。但两位所长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职领导。
所长王晓东,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是中国留美学生中唯一一位在美国本土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人,也是目前该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在国际著名的《细胞》杂志上共发表过十多篇论文。
他致力于探索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研运作机制,帮助研究所在北美广泛宣传,招聘人才,同时每年在美国知名高校作宣传、讲学,为国家招揽更多海外人才,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归。
但这样开放的观念,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它有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烙印。“我个人认为中国海鸥群体将会扩大,而且在今后会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回归方式。”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说,“这也符合国际上的最新研究,即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正在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归到人才环流。”
事实上,正因如此,“海鸥”这一特殊群体才成为中国崛起大格局的潜在基础。正如印度前总理拉·甘地所说:“即使一个印度科学家60岁回国,他们依然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银行’。”
Amy GUO 经验: 16年 案例:4272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