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辍学哈佛,名校效应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327 移动端

  元旦前几天收到L从德国发来的电子邮件,除了祝全体资深MPA同学新年快乐和汇报自己的近况外,L说会赴美出席今年的毕业典礼。L是迄今为止我们这届资深MPA项目中唯一的辍学生。借此话题, 基于和各国同学的接触,我也想谈谈以哈佛为代表的知名学府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所谓“效应”,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雾里看花的虚幻成分。

  我和L算是有缘,开学典礼时他就坐在我旁边。当时我们颇聊了一会儿,了解到他是德国某中等城市政府的财务主管,感觉他和我以前在欧洲工作时遇到的不少西欧人类似,举止谈吐彬彬有礼,内心深处不乏傲慢。

  资深MPA举办暑期预习班时,按照摸底考试的结果我又和L分到了一起上经济学,开始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觉得L其实是挺孩子气的一个人,在欧美同学中间人缘尤其不错。听课时,他经常在其他同学并不觉得很可笑的地方独自哈哈大笑。一次课间休息,L煞有介事地打开电脑,桌面上豁然放着他和奥巴马的合影,然后他缓缓地左右旋转座椅,探头探脑地用眼角的余光扑捉好奇者。

  一天上课,我看到L情绪不高,问他怎么回事,他就把准备退学的事情告诉了我。原因是他收到了德国某市政府的邀请,出任财务主管,不但薪水加倍,而且因为是德国的大市之一,职位的重要性自然也水涨船高。谈话中间,L还叹了口气,说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说实话,当时除了礼节性地恭喜之外,我还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在一次晚会上,我和一名来自德国国防部的同学聊起了L的事,他告诉我这种职位在德国一般属于50岁上下的人,对30来岁的L来说确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所以他对L放弃哈佛的抉择表示完全理解。

  我曾几次在博文中引用在肯尼迪学院教授领导力的海菲兹的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喜欢他一剑封喉的授课和谈话风格,尽管我并不赞同他的所有说法。记得他在课上这样说过:无需否认,除了学些东西外,各位上哈佛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别人觉得你们与众不同;同样无需否认,当你们从这里毕业以后,对你们另眼看待者也会大有人在。

  总的来说,欧美国家的人虽然普遍认同哈佛在教育行业的品牌效应和象征意义,但并不会盲目迷信以哈佛为代表的名校学位,自然也不会把学位完全等同于能力。根据我在欧美这些年工作和学习的经验,除部分管理咨询公司、投行和高校外,大多数雇主在同等条件下的用人原则永远是能力和经验大于名校学位。L的例子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几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也都先后向我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相比较而言,诸如哈佛这类学校在亚洲国家的“光环”似乎更闪耀些,其中尤以韩国和日本为甚。

  我和一名来自韩国企划财政部的同学关系不错,他告诉我韩国人对哈佛的态度基本可用“顶礼膜拜”来概括。不知是否和他小时候在影视圈当过童星有关,这位老兄还经常拿韩国电视剧《爱在哈佛》说事儿,向我灌输欧美名校在韩国的地位。还有一名韩国同学有过之而无不及,现身说法,攻下康奈尔和哥伦比亚两所常青藤名校后,还是不甘心,诅咒发誓一定要在哈佛做个了结。

  和日本同学接触下来,我觉得哈佛在东瀛之国的效应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名肯尼迪学院和哈佛商学院联合项目的日本学生今年毕业,揣着MBA和MPP两个学位开始找工作。临放假的一天,我问他工作找得如何,他略带沮丧地说尚无着落。我们顺便聊起哈佛效应的话题,小伙儿顿时变得兴奋起来,眉飞色舞地告诉我:日本姑娘不管男方兜里是否有米,只要是哈佛(Harvard)毕业的,就会趋之若鹜。他还说这种现象在日本被称为“H炸弹”(H-Bomb)。我开玩笑回应:俺们中国的美眉们可没那么务虚,有钱有房有车比什么学位都来得实在。

  文章以L开头,自然也要用L结尾。L的辍学决定多少在同学间掀起了一些波澜,有人猜测他用哈佛作筹码为自己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也有人抱怨说他的决定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在我看来,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是L的个人选择。哈佛(或其它名校)只是一个驿站,有人把它当做必经之地,有人顺路走过欣赏一下风景,有人根本无心或无需经过这里,但这个驿站决定不了属于每个人的终点站。祝愿L一路走好,也衷心希望在毕业典礼上能再次见到他。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