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迎面吹来是海风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23 移动端

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海那边,海这边

韦丹维先生是上海人,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他上过山,下过乡,锄过地;他进过工厂,当过矿工,开过大货车;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老三届”的资本,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那一年,他刚好到而立之年;80年代初,大学一毕业,便举家移居到了美国。

十几年前,中国曾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名言在当时的广为流传:“如果他想上天堂,送他去纽约;如果他想下地狱,也送他去纽约。”这话虽绝对了些,但它至少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在美国生存下去决不是一件易事。一晃至今,韦丹维先生在美国生活工作已经过去20多个年头了。当初,为了生存,为了立足他乡,他拼命地学习。几年过后,他刻苦攻读拿到了电脑和电机两个硕士学位,之后便在当时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MCI当了工程师,1990年他荣升到资深经理级的科研工程师并专门从事光纤通讯的科研和开发工作。90年代末,当“世通”以小吃大,购买了MCI后,他就离开了MCI到富士通任主管,负责对公司将来光纤产品的策划。
志高远大、一心想从事光纤通讯事业策略实施的他,在2002年美国通讯事业进入萧条时期自然选择离开了富士通。同年,他开始筹划组建自己的“Innovative Way, Inc.”公司。这是一个专门为美国中小型企业,解决公司管理和经营中如何应用最新科学技术,从而快速使公司成长并提供实际操作方法和软件设计的咨询公司。
回望在美国这么多年打拼走过的路,他不无自豪。在事业上,他曾完成并得到过8个科研项目的专利,现在还仍有6个专利在申请中,可谓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在社会中,他广泛接触美国主流社会,积极参政议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行政事务管理,最大限度地代表和维护在美亚裔公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本世纪初,他所在的达拉斯市成立“达拉斯市美中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成员都由市长亲自任命,而他荣幸被任命为该会下属的“国际商务促进会”主席。多年来,他还分别在“大达拉斯亚裔(美国)公民协会”任副会长,在市政府经理顾问团任首席亚裔顾问,在市警察局任首席亚裔顾问,在市公用事业顾问团任顾问,在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United Way大达拉斯分会任董事。
与此同时,他还非常热衷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特别当国内发生水灾、震灾、SARS时,他积极联系联络当地华人社团组织开展义演,还在每年中国传统节日到来之时积极组织开展庆祝活动,他先后两次担任“神州合唱团”团长,常常义务兼任各种文艺演出的舞台监督工作。此外,由于韦先生从小接受宗教家庭的熏陶,到美国后便开始信仰基督教,并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教会工作,他是虔诚的基督徒。
原本就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韦先生,由于他的父母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远赴大洋彼岸美国,“文革”结束后,他们兄弟姐妹分别在国内读完大学,便相继离开祖国。孩提时代相对独立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自立的好习惯,他虽个性很强、思想前卫,但却率真坦荡、乐于助人、兴趣广泛;他虽天性睿智、聪明能干,但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正是由于他苦于耕作、博览群书、精于研究,才使他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他严谨治学、理性逻辑、持之以恒,注定他一生致力科研、硕果累累;他性格梗直、率性坦诚、认真较真,致使跟他打交道的人又敬又畏、喜忧参半。
由于韦先生离开后已经没有直系亲人生活在国内,尽管他在美国所从事的光纤通讯事业如日中天,可他在离开中国20多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回过一次上海,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好好感受正在发展崛起的中国。2007年新年伊始,他携夫人踏上了久别故乡的归来之路。

美国人,中国心

弹指一挥间,20多年转瞬即逝。当初而立之年的韦丹维英气十足,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奔向了他乡;如今已迈进花甲之年的韦丹维重返故里,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已是洋装穿在身的美国人了。但无论岁月怎样流淌,生活环境怎样变迁,唯一改变不了的就是他那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

很多旅居海外的华人使用的电脑一般只会用英文,没有中文软件,但韦先生却中英文运用自如。这一切不仅要得益于他年轻时接受过良好的中国基础教育,更是因他始终怀有一个深深的中国情结。但是,在我与他的交往中,还是能明显感到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很不中国了。很多时候,我说的话他都要消化好一阵子才能搞明白,特别是我们在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理解上,他经常会很自然的表现出符合和适应跟美国人打交道的简单、直接、硬朗、善良、礼貌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交往多了我慢慢习惯了他的方式,有时倒也觉得这样往来很舒服,不累。
有时,我会笑他“美国味”十足到了只会运用“黑”或“白”,却怎么也不会在这两者之间找到过度的“灰”色。我还夸张地称他就会说“Yes”和“NO”,不会说“看着办”、“走着瞧”等之类的模糊词;他不会灵活、很古板,更多的是按章办事;他不像中国人懂得讲人情、用关系,不会迂腐、虚伪、客套,也不会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溜须拍马、说好听话;更不懂今天的中国与时俱进而生出的众多时尚、新潮的新概念和时髦词,甚至他说的老上海话,连现在的阿婆阿公都不会再讲了。
这次回国,韦先生曾深有感触的对我说过:“我用了20多年对美国了解所付出的代价是对中国的不了解,在我对美国有了一点点了解之后的今天、明天和将来,我还是很想尽快追回我对中国失去的那段记忆。”
韦先生和他太太回国观光的短短十几天时间里,看得出他满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努力在找寻曾经记忆中生活过的那个上海滩。这次,他走了中国很多城市和曾经特别想去的地方:上海——温故而知新;苏州——重享苏州园林和周庄水乡;杭州——漫步于西子湖畔白堤与苏堤间;厦门——体验中国音乐之都鼓浪屿的美丽与恬静;三亚——领略素有“东方夏为夷”浪漫和煦之风情;北京——想中国、感中国、赞中国。
他一路匆匆走来,思绪翻涌,感慨万千。他感受并印证了“上海像纽约,上海比纽约更现代化”的说法。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在日渐赶超发达国家,他甚至发现在中国沿海很多城市跟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无几。他用心、用脑、用情,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近20多年来国家的进步,经济发展,百姓安居,社会祥和的一派兴旺盛势。
当他来到小时候曾经往返千百次上下学的路上,已然找不到记忆中小学和中学旁那棵高大的玉兰树和碎石路,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花草绿地时,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无限的惆怅。那种感觉像是打碎了五味瓶一样,致使他在那里站立良久,迟迟不肯离去。
韦先生从骨子里深爱着中国,记得在为他重回故乡接风的欢迎晚宴上,当他在祖国亲人面前讲述在美国就得知现在中国有些官员有腐败、渎职、不作为现象,还听说社会贫富差别、城乡差别悬殊,城市失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社会老龄化、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三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时,一贯理性平静的他因动情而哽咽,令当时在场的朋友无不动容。

祈民安,盼国盛

前年,我曾有幸受邀到泰国曼谷参加“泰国青年华人商会”成立5周年的庆典活动,当活动接近尾声,台上众华人高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国”时,台下的我眼望五星红旗,浑身热血涌动,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视线。那一刻,我才懂得“祖国”两个字的深刻内涵。

我与韦先生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话题有过很深的交流与探讨,因为“和谐”概念的提出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实质上这是深刻的信念和信仰问题。
韦先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对他所信奉的崇高信仰坚定不移,使他生活的目标清楚,道德规范。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平和和平静。坚定的信仰使他懂得生活在社会中要学会待人谦和,善良宽容,遵纪守法,追求平等,讲究民主,崇尚自由的道理。他相信一个人的力量总会有所限量,众人的智慧才是取胜之宝。
韦先生对中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很高兴。他喜欢“和谐”的说法源于“和谐”的概念出自于音乐的合唱之中。他一生跟音乐结缘,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拉大提琴,之后对音乐的酷爱就体现在他对合唱的理解、欣赏和参与上。在美国他与当地爱好音乐的华人、美国人一起,共同组成了“神州合唱团”,在这个享受音乐艺术的乐园里,不管你来自何方,也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只要你喜欢音乐,承认组织章程,都可以参与其中。
为了进一步加强扩大中美之间、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的多边文化交流与传承,韦先生借回国旅游观光之机,积极联络国内各地各方人士,努力促成中美、中美华人合唱的文化交流项目。在上海,他与著名的华人钢琴演奏家孔祥东,就共同合作开展“中美华人合唱艺术交流演唱会”达成了共识和初步意向;在北京,他还与专门的文化演出机构就来华演出的相关具体事宜进行了热烈研讨和商洽。他想用最传统、最文化、最可行的合唱交流方式,表达和传承最古老、最悠久、最文明的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和谐统一”。合唱,恰恰最能体现当今中国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不难想象,韦先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现代文明的新中国和悠久历史的古老中国“和谐”共存,而更多旅居海外的同胞,他们不仅希望如此,他们更祈盼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和谐”共存,并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正前方。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