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校园狂飙“李开复旋风”
尽管对于演讲可能出现的受欢迎情况有所准备,但现场的火爆仍大出乎我的意料。
9月22日,开复在
北京交通大学天佑会堂演讲,这是他重新回到中国后在大学首次公开亮相的第一场报告。两层礼堂挤得水泄不通,所有出口排满人。大概从6点开始长队就在礼堂外绵延。有位博士生说:我在交大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火的演讲!
在清华大学演讲当天,天气特别热,建筑学院报告厅爆满,不少同学趴在窗户上听,礼堂里就更显闷热。开复西服已湿透,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风度和儒雅。在我的印象里,开复永远一副神闲气定的样子,即使大家都挥汗如雨,只穿衬衫时。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郊区,往返住宿很不方便,我建议改在校本部礼堂,只是座位比较少。开复却说:“我辛苦一点无所谓,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宁可自己往返坐车两小时。
复旦大学为了让更多同学聆听到精彩演讲,特别安排了网络直播。党委书记更是在盛赞每封信对学生的影响后,盛情邀请开复担任“校外辅导员”:“您的每封信我们的辅导员都经常引用出来讲给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开复说话比辅导员管用多了。与其转述,我建议还不如您每年抽一个时间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聘请您做校园辅导员好了!”
10月26日,浙江大学有不少同学为了“抢”到票,专门从一小时车程外的紫金校区赶来。队伍排了几百米,不到9分钟票就发完。因为一票难求,有同学居然在校园网上“出金求票”,票价很快被炒到450元。据说这是浙江大学校史上第一次“炒票”事件。当晚更是出现了几十名校警和近500名未能进场的热情同学的“对垒”。
南京之行中一位军校的同学举手提问时还向开复透露了请假的秘诀:“今天不是周末,按照军校规定我们不可以擅自离开学校。但老师听说我要急着赶来听李开复老师的演讲,立刻就开了绿灯开复老师的演讲可不能错过,赶紧去吧!”
10月30日,当我们赶到安徽大学时,露天的“鸣磬广场”草地上早已坐了7000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大家围着讲台席地而坐,在已经略带凉意的秋风中静待。提问阶段,全场同学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争先恐后地拥到台前话筒处排队,生怕错过了得到开复指点的良机。
11月1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网上叫卖”再次出现,好在刚到200多就被屏蔽。一位一直站在礼堂外“听”完演讲的同学感叹:“虽然未能一睹开复老师,但在大门外听完的演讲也同样受启发!开复老师的PPT,我已经看过无数遍。我可以把开复PPT上的标题全都背出来。”
11月2日,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打出这样的字幅:“对话思想教父、学习选择智慧”。虽然我赶到学校时,距晚上演讲还有3小时,但场内已经坐了不少前来占位的同学。其中一名竟是坐了7小时火车从郑州赶来。还有几十位从杨凌地区赶来的同学,为了听讲座,中午12点就出发了。校方有了前面几场“盛况”消息后,及时启用场外直播系统:礼堂里已经挤满3000人,礼堂外,深秋的晚上已经有些寒气,但仍有3000多热血沸腾的同学站着听到最后。
11月3日,中南各高校的数千名同学,早早来到武汉大学会场等待开复的出现。一位热情的高中生也挤进了会场席地而坐:“我是从荆州坐了7小时车赶到武汉来的。”虽然在“坐票”的基础上发了“站票”,检票处还是发现了以假乱真的门票 彩色复印门票!
在每场演讲中,开复完美地综合了自己的技术才华、领导才能和商业头脑,以及他对中国学生和教育一贯的高度关注。“回答问题时,我经常会想,作为融汇中西文化的代表,我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中国青年发挥他们的潜力。”当然,这位精神领袖也受到来自中国学生的、很多人难以企及的热情拥戴。华人血统、美国教育、科学家背景,成就了开复的魅力。
开复在演讲中毫不避讳地谈起曾让他刻骨铭心的故事:1984年首次走上讲台被学生评为“讲课最差的老师”、1998年被迫把苦心经营、技术卓越的部门卖掉以及2005年离开微软公司。“通过这些挫折,我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领悟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在谈“放弃与收获”时,他也用自己的选择“现身说法”:1980年因没有兴趣而放弃当时热门的法律专业,在
哥伦比亚大学选择了排不上号的计算机专业;1984年认为导师的研究方法“可能是死路”,采取全新方法探索语音识别系统;1990年觉得做学术“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放弃已做了两年的教授席位,转投苹果公司;今年又放弃微软七年的经历、人脉,加盟Google,“至于我在这次放弃中得到的收获,五年后你再问我。”开复向学生们卖了个关子。
在演讲中,开复也给了学生很多建议:“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希望你们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铁人开复
巡回演讲结束后回到美国,开复向部分同事展示了现场的一些照片和数字,在同事中引起极大反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所有华裔员工:我们也回中国工作去!
此次演讲中后面几个城市,我们都是早上5点起床赶飞机,在下一个城市开始新的演讲,开始一天的紧张安排直到夜里11点左右。这里以从合肥到广州的时间为例:
早上8:00-10:00,两个电话面试加一个采访;10:15-11:40,从酒店去机场的路上接受另一个电话采访直到登机;11:15-13:00,在飞机上讨论“开复学生网”的下一步计划;13:20-14:00 ,没用午餐从机场直接赶往学校,路上接受广州当地媒体的采访;14:00-17:00,中山大学演讲;19:00-21:20,华南理工大学演讲;21:20-21:50与学生代表交流;22:30,回到酒店,接受媒体采访及摄影;次日晨5:00起床,6:00赶往机场去西安。
当然,这只是整个巡讲中的一天时间表,开复的密集安排可见一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开复的效率工作有了认识和了解。而此前的一次演讲中的事情则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尊重。
那次开复在北京大学演讲,在那个能够容纳400人的“阳光大厅”,却来了800人。主办者非常为难。他们担心如此拥挤的场面会发生事故,只好委婉地劝说部分学生离开。这时开复站了起来:“不,你们不要让学生离开,只要把大家分成两部分就可以。”主办者望着他,有些茫然。他接着说:“就让我讲两场好了。”于是那个晚上,开复在同一个讲台上连续做了两场内容完全相同的演讲。实际上他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所有的成功者都非常珍惜时间。
他曾真诚地说:“我没有能力改变现时的教育制度,但是希望能影响学生。”陪同开复老师一路走下来,除了一路的学习和收获,更多的是一路一直洋溢于心的几种感动:感动于一位长者能这样发自内心、真心地去关注中国教育、关心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和每一位学生如此的坦诚相待;感动于所到之处,每一位大学生给予开复同样发自内心的热情回应、掌声以及最真挚的尊重;更感动于两者间这种热烈而平等的交流。
无论是六封公开信,还是亲手创建的网站,以及巡回演讲,都印证着前国务委员宋健对开复的评价:“若干年后,人们尊敬开复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忱、爱心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