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志在打造世界设计品牌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67 移动端

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张轲,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8年后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1998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99年与几位年轻设计师在美国纽约创建标准建筑设计事务所(standard architecture),从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设计、产品设计。2001年回国并将标准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重点放在中国。
多次联系,才得到在万圣书园咖啡厅采访张轲的机会。晚上9点见面时,才知道他刚刚从藏区回京。虽然灯光幽暗,张轲晒得黝黑的面庞仍清晰可辨,加上微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极像可爱的藏胞。
我很难将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下面这些荣誉联系在一起——2002年,标准营造事务所在“首都规划汇报展”中,作品获“最佳城市设计奖”;2002年“标准营造”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亚洲作品展,2003年,“标准营造”随中国文化部在巴黎成功举办了“中法文化年《住篇》展览”。2002-2005年,“标准营造”作品分别被刊登在《WA世界建筑》、《T+A时代建筑》、《工业设计0、《Garten+Landschaft》(德国)、《Made in China》(德国)等专业设计杂志上。

以旧修旧“编织”明城墙
在北澳际区东南角坐落着一段长1500米的明代古城墙,2001年,正是这段北京唯一残存的明城垣紧紧地拴住了远在大洋彼岸的张轲,更确切地说,是张轲心中惦记着这段古城墙。
2001年,北京市政府为了保护这段明城墙,举行古城墙修复设计国际公开招标。“虽然钱不多,但我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文化气息。”为了参加竞标,张轲便和北京的合作伙伴、清华大学设计院的张弘一起紧锣密鼓地进行方案设计,常常忙得昼夜难眠。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张弘带着3个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爬上残破不堪的古城墙,进行精确的测绘,画出的测绘图有3米多长。为了将方案设计得更加完美,在往返美国的飞机上,张轲也没有停止构思……
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设计师都将此次竞标看成是大显身手的舞台磨拳擦掌、志在必得。“我们并没有想拿下这个项目,只是想提出一个我们认为正确的方案。简单地讲,是修旧如旧。”而正是凭着“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历史层次感的设计理念,标准营造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赞同,在众多竞标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被定为实施方案。
张轲在这段古城墙修复过程中实现了一个关键词:编织——将城墙在历史时空中失去的元素重新编织到城市生活里。目前,这项工程的南面部分已经完工。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既展示了古城墙的真实面貌,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的环境。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这一设计成果在建筑界引起很大反响,赢得了国内外的一片赞扬。然而他们却谢绝很多著名媒体的采访,“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事情,我们还比较年轻”。现在,他们的眼光又瞄向了另一座古都——西安,开始了对西安古城墙的维护设计工作。

抱着“野心”回国
张轲是安徽人,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张轲在美国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Gender工作,不久,为了开阔眼界,他放弃了这份工作,加盟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设计事务所。可以说,在美国期间,张轲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设计事务所都呆过,领略了不同风格设计派别的追求。“中国留学生都很有野心,并不甘心给外国人打工。”1999年,张轲和几个伙伴创办的标准营造事务所刚刚在纽约建立,就得到了美国名人的认可,先是为世界一位著名艺术家的别墅做室内装潢设计,紧接着又为一所大学教文学的老教授做室内装潢设计……
2001年3月,张轲将“标准营造”从位于世贸大厦的46层搬出来,3月,“标准营造”参加北京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国际竞标,他们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可和赞赏,一举夺得第一名;8月,张轲将标准营造事务所移师北京;9月,世贸大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张轲说自己很幸运,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书生意气,锻造“标准营造”
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阳朔,“标准营造”用当地的瓦片、竹片和民间建筑方法设计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步行街,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标准营造”借鉴中国书法水墨手法设计的武昌艺术馆,堪称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
在张轲看来,“全球化”与“国际化”并不意味着照搬国外的成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这样,他们在发展初期,靠参加一个一个竞标一路拼过来、一路赢过来。02年到03年,他们竞得为联想新总部研发中心5万平米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而他们最引以自豪地是将“标准营造”事务所工作室作为室内设计的理想作品。工作室原本是苏联50年代红砖墙的木质大礼堂。改造工作室时,他们把装饰物全部去掉,露出木质结构,这样,一个真实的自然的工作室展现在眼前。
张轲说,“标准营造”不止界定建筑、室内设计,他们正在拓展设计领域,做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设计。目前,“标准营造”为自己工作室设计的电灯、家具即将投入生产。张轲感慨道:“不是中国的产品不好,实在是设计落后啊!我们设计的东西,可以先自己试用,人们认可了再投入生产。”
自“标准营造”的“藏民小温泉建设项目”开始后,张轲一直忙于在藏区甘孜州(康定)考察。对于这项工程,张轲的评价是:“虽然经济价值不大,但是文化价值很大”。以前,国际社会总是批评中国对藏文化保护不利,而标准营造的这项工程填补了国际空白。在国外呆的时间越长,张轲越是深刻地感到了保护中国古文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国外,普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都知道日本的建筑,但是却不知道中国的建筑。“中国建筑的多样性远比别人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张轲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奋斗不止的动力。“标准营造”至今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不是他们的设计利润有多丰厚,而是他们一直坚持不参加任何办公楼的设计竞标,没有做过一个写字楼项目。从“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到“西安古城墙的整体景观规划”再到“桂林阳朔商业街”,每一项设计都蕴含着他们的追求——从现代角度去挖掘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张轲说:“在人们都拼命赚钱的时候,我们却书生意气,以文化设计为己任。” 在他的心目中:“我们的每个设计都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国外有一种说法: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人数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每年完成的工程量确是美国的十倍。张轲说,国内建筑设计浮躁,出现一些抄袭现象,而美国或欧洲,任何一个设计师都以抄袭为辱。中国建筑设计在世界上还处于落后状态,施工深度和品质远远达不到国外的要求,而建筑物则源源不断地落成。面对此情此景,张轲和张弘为自己提出了口号:设计创造价值——“标准营造”用自己的设计,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帮助企业和政府实现高价值的开发。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