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大学商学国贸双硕士毕业,现居澳洲,在澳学习生活15+年,从事教育咨询工作超过10年,澳洲政府注册教育顾问,上千成功升学转学签证案例,定期受邀亲自走访澳洲各类学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新海归时代“千人计划”迎接人才回流(三)
梳理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至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至15岁幼童赴美留学。这批幼童成为了近代中国留学之先声。在这批归国少年中,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等。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这一批留学生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当是日后《天演论》等西方重要文献的中国译者严复,为传播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旋即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两年内即有960多位留日学生加盟。他们后来成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张光斗等都是这批留美学生的代表。他们也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很多人后来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在这群1920年前后赴法的青年中,产生了周恩来、邓小平等改变中国的巨人。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等是首批赴该校学习的。当时,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达千人。自费留学的人数也日益增长。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和工业基础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回到祖国,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留学生从欧美到香港就业,补上了97年前许多香港专业人士移民国外留下的职位空缺。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书写了数字化时代的财富神话。
Amy GUO 经验: 17年 案例:4539 擅长:美国,澳洲,亚洲,欧洲
本网站(www.aoji.cn,刊载的所有内容,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