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列表> 剑桥大学博士

剑桥大学博士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1217 移动端

  剑桥研究生课程的申请(包括硕士和博士)与本科的申请是完全不同的。首先,研究生院(BoardofGraduate)是研究生管理的核心机构,整个申请流程、在读期间学籍的管理、毕业论文的评定,一直到最后授学位,都是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它直接隶属于剑桥大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院。它是学院、专业所在系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所以这个机构是剑桥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的开始。

  申请剑桥的博士

  剑桥大学的著名不仅仅在于它的幽美景色和古雅气质,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悠久的人文传统、浓厚的求知氛围和傲世的学术成就。800年来,这座学术圣殿为世界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哈维、马尔萨斯、凯恩斯以及《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等,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科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给人类文明不断开创出新纪元。迄今为止,已有82位诺贝尔奖得主诞生于剑河之畔,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各国名校望之兴叹。博士学位,正是这些科学巨子迈向成功的起点,其中有些人凭借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现在不少大学、科研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招聘新人的一个“硬件”也是博士学历。博士学位非但可以是科研生活的奠基石,亦能成为职业生涯的敲门砖。本文粗浅地谈谈我个人在博士求学中的点滴体会。

  所谓博士,在中国古代通常指博学多才、通晓今古之人,或者对身怀某种技艺或者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尊称,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当今社会的“博士”一词,作为学位的名称,主要有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工程学博士、法学博士、医学博士等。当然,这里的哲学博士并不是学哲学的博士,而是指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独立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从原则上讲,哲学博士学位可以授予任何学科的博士生。

  读博士的具体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一部分主要在本科的后半段和读硕士期间完成。不过,在北美地区的博士生前两年以学习专业基础课为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很大程度上是在做研究时同步进行,因为实验结果或者实验现象都要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所以你就会学得相对认真,消化吸收得快,而且不容易忘。

  其次,是要选择一位读博期间的导师,并跟导师讨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背景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就可以围绕选定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了。这个阶段应争取发表相应的论文和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最终完成一篇系统的学术论文,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

  某种意义上讲,在学生读博的过程中,从确定选题、指导研究进程到准备毕业答辩,导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和国外,导师资格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国外,只要拿到讲师以上职位的人就可以当导师,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在国内,必须是被评定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人,才可以指导相应的学生。两种情况各有利弊,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一区别正在逐渐缩小。

  选择导师的学问

  如何选择一位好导师?首先,导师风格各异。我个人的感受是,导师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导师特别有主见,要求严格,观点明确,思路固定,通常要学生依据导师的思维和套路去做。选择这样的导师,优点是学生可以得到很具体的帮助,尤其是刚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时;而且在导师的全面指导下也容易得到较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导师的一些观点并不全对或失之偏颇,那么学生就有可能花了很大的工夫却得不到预期效果,这也是有些学生选了非常出色的导师却较难毕业的原因之一。另一类导师是给你指定相关的题目,提供条件,当你遇到困难了,他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给学生以绝对的自由。显然,这类导师的学生会有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发挥余地。然而,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这种状况下,不太容易出现高水平的研究结果。

  可见,一般而言,选择导师还是颇费周折的,因为普遍的情况是我们选择时并不了解这位导师究竟怎么样。有时候即使导师是很出名的科学家,你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物理世界》(2005年第7期)有这样一例: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一位学生回忆,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每次出去开会或者交流就会带回来各种新想法,然后问学生说“你在做什么”,而在学生回答之后总是说“你的那个东西太老了,现在应该做这样那样的课题了”,等等。很多时候学生被如此频繁的换题目改路子弄得十分迷惘。过段时间后,学生们都变得“聪明”了,想方设法让自己不碰见这位导师,但不可避免地还是要撞上,比如洗手间。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创造、不愿受束缚的人,应该选择上面提到的第二类导师;但如果你初始的适应能力较弱,而在某个课题里能够专心研究,那么应该考虑选第一类导师。

  选择课题的学问

  接下来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课题了,这不仅决定了你几年读博的方向,更可能决定个人一生的工作走向。事实上,在选择导师时,你就已经在选择一个课题了,因为准备读博的人先要决定一个学习方向,简言之,就是你想学啥,就得选啥样的导师,不可能你想学机械工程而去找个历史学教授做导师。博士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点和将来的目标来选择一个相关领域,再去在这一领域内寻觅一位合适的导师。这里所指的“合适”涵盖了多方面,比如研究方向、工作地点、资源条件、该导师的科研特点等。联系好导师后,再跟导师商量具体课题。很大程度上,课题的选择不是由学生自行决定,多数时候是导师在哪个方向有项目,学生就可能做哪个方向。学生中途因为导师的项目改变而更改课题方向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通常很多学校申请表里的“研究计划”一栏对于理科生来说是意义不大的,学校主要是想从你的研究计划上看看你对前沿领域研究的了解,很少有学生能做自己的研究计划内容。文理科相比,文科学生相对较容易去做自己的计划,因为不需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等。

  由此可知,很多时候的研究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我的硕士导师,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说过做科研就是一种炼狱。这充分说明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但是你也会从中获得乐趣。假如你选择了读博士,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读博士一般是3到5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并顺利毕业,也有诸多前人积累的经验可循。

  总之,要成功地获得博士学位,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合适的导师、有趣的课题,也需要有坦诚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心理准备,以及充足的信心与和谐的环境。

相关留学热词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