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2017年为“家”做事的感觉真好

刚刚更新 编辑: 浏览次数:258 移动端

帮助希望计划出国留学者实现他们的出国深造梦想


给里根打工的中国姑娘

刘麦楚芬,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董事长,出生于广东,后随父母移居香港,在美国加州获得硕士学位,曾经在加州卫生部和人力资源发展部任职。
谈起在美国加州留学的日子,她说,那是生活最艰苦的时期:别人出去吃一顿饭就是10美元,而她一周的生活费才5美元。她总是在周五晚上才去超市,因为那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买一送一的。一只鸡是1美元,她把买回来的鸡分成7块放进冰箱,一天吃一块,然后写信告诉家人在美国一切都好,每天都吃鸡!“香港人觉得可以吃到鸡的生活就不错啊!不然家人是肯定不同意的。”回首青年时代的苦涩,刘麦楚芬却大笑了起来。
来美的第二学期,大学学费涨了,交了学费后的刘麦楚芬连生活费都没有。她想只能退学了,于是去向导师告别。导师一听,吹起了胡子:“书没读完怎么能回去!”导师立马帮楚芬发出一叠推荐信,第二天,工作便上门了。可是美国规定没有工作证不能上班,还是导师出马,去移民局破格帮她拿到了工作证。楚芬的这份工作是做社区设计,令人佩服的是,一周后,市政府便直接打电话给她,请她去政府协助工作。从此,楚芬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而这也是她进入美国政府工作最早的起点。
为了搜集论文资料,刘麦楚芬后来又进入加州州政府,帮一位前辈校友做医疗紧急管理计划。当时任加州州长的正是里根。而正是里根的一番话,给了她极大的启发。
当时加州的一些基督徒想建一所教会医院,但由于政府补助不够,一直没能获得批准。后来,一群修女找到了里根,希望他批准建立医院。里根随后对楚芬的上司与办公室人员说:“This is America! 这里是美国,应该给每个人机会,让他做他愿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当时在场的刘麦楚芬听后心里一亮,一扇新的窗口就此打开。刘麦楚芬说,“无论现在人们怎么评论里根,我始终尊重他,因为他关于美国的理念深深地教育了我,给了我向前的动力。” 从里根的身上她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成为她一生为人处事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告诉她:在寻找自己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要给别人发展机会。
给里根打工的中国姑娘获得了宝贵的启示,这也成为后来刘麦楚芬津津乐道的故事。

变身加拿大土著“酋长”

在里根总统竞选时,刘麦楚芬离开了加州政府,跟随丈夫前往加拿大定居。
刘麦楚芬的丈夫是一位农业保鲜科学家,来到乡村广阔的加拿大自然是如鱼得水,但刘麦楚芬的工作却陷入了困境。楚芬擅长的是地区经济规划、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而这在他们居住的加拿大地区根本无用武之地。因为周围都是加拿大土著红种人!“这些土著因为有政府补贴,整日无所事事,哪来的人才!” 刘麦楚芬说着两手一拍,做了个无奈状。
闷了半年后,刘麦楚芬开始出动了,她已经想好了第一步——培训土著人!
土著女人的地位很低,总是被歧视、让人看不起,于是不少的土著女人总是喝酒度日。她将这些女人集中起来,鼓励她们戒酒,教她们如何照顾家庭、孩子,并让她们学会简单的家庭饲养鸡、猪的方法,举办和睦社区日,分享她们努力的成果,建立她们的自信。她向加拿大政府要求经费,帮助土著人建房,把小孩子们送出去念大学;土著人的土地被抢被占,她帮他们分析文件,一条一条的找出不合理之处,然后向政府要求补偿。
加拿大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开放农业市场,当地农民和土著人的葡萄种植园面临破产困境,于是她请来酿酒师,把葡萄酿成了法国葡萄酒,并在这种冰酒上运用土著文和土著图案来装饰。这种加拿大冰酒首次在纽约推销,一周内便销售一空,土著品牌成为佳话。
自己用头脑创业的刘麦楚芬成了土著人的“经济发展顾问”。给土著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她也因此受到了当地土著人的尊敬,他们称她为“酋长”。在加拿大她是一个外国人,能得到土著人这样的称呼,刘麦楚芬说这对她来说是一份莫大的殊荣,她为此感到很自豪。

迈出“回家”第一步

刘麦楚芬在加拿大渐渐有了声望,加拿大政府把她当成了值得信赖的好朋友。80年代末,香港兴起了加拿大移民热,但是申请移民的人鱼龙混杂,申请手续也很不规范,这些都给加拿大政府审批签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时候,加拿大企业移民部的主任打电话找到了刘麦楚芬,希望她能帮助他们对申请移民的人做前期评估,考察他们当中哪些是真正想到加拿大投资的。政府的委托和信任让她无法推辞,加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刘麦楚芬接受了企业移民局的邀请,重新回到香港,而且一干就是很多年。
她说处理签证对她来说从来不是难事,只要懂得规范,就好办!1995年左右,广东开始邀请她来内地讲解赴加签证事宜。这时的中国已经打开国门,不少商界人士都希望能把孩子送到加国念书,但加拿大使馆当时只对家庭团聚开放签证。于是刘麦楚芬来到北京加拿大使馆,向工作人员询问赴加签证难办的原因。
“为什么不给人去学习的机会呢?”熟悉加拿大移民政策的刘麦楚芬跃跃欲试了,她知道加拿大的法律透明、公正,只要按程序来,问题是可以很好解决的。“我来试试!”她开始提出方案,正式啃起了中国内地学生赴加签证这块硬骨头。
1998年1月,广东高教局主持的赴加留学项目在广东启动。第一次宣讲会在深圳举行,刘麦楚芬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会场来了600多人!3月,刘麦楚芬的Yes Canada!教育集团向加拿大使馆送去了38个攻读渥太华大学MBA的签证申请,3周后,这38个申请全部获得了批准!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正规渠道向渥太华大学输送的攻读MBA的学生。1999年开始向加拿大输送本科生。他们每年的输送人数为四、五百人,业务范围覆盖了几乎全国。她说,除了西北两三个省,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学生。

为“家”做事的感觉真好

随着职业从移民政策到教育业的过渡,刘麦楚芬越来越了解中国的管理学教育现状。她发现中国本科管理学教育的范围太窄,许多相关专业的教育互不相通,比如会计、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对相邻学科的知识甚至茫然无知。刘麦楚芬觉得这种状况和将来需要的人才趋势极其不符,“以后要的是全方位管理人才,要的是transferrable skill,可变通的能力技巧。不是10个人干10件事,而是1个人能干10件事。”
2000年,刘麦楚芬和多年的老朋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前管理学院院长高仕登博士、渥太华大学前管理学院院长马洛云博士碰面了。这两位院长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加教育,高仕登博士更是在中国人还没有听说过MBA时,便开始为南开、西安交大等高校培养MBA教师,可谓是推动中国MBA教育的先行者。三人谈起当今中国管理学本科教育的问题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
“许多中国学生并不是复合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雇员,所以企业觉得请不到适合的人,毕业生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刘麦楚芬说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困境。高仕登博士点头赞同,并认为中国MBA教育的大气候已稳,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就是本科教育了。
经过一番商议,三人决定联手合作,将加拿大教育上更为先进的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引进中国,在中国办学,使transferrable skill能在中国人才中扎根。
接下来的立项、申请,一切都很顺利。只是由于SARS的缘故,“整个03年都动不了。”说起那段日子,刘麦楚芬连连摆手。
2004年他们开始寻找适合加拿大大学的合作伙伴。 加拿大国际管理学院与北师大珠海分院的筹建逐步走上正轨。很快,加国10余所名牌公立大学加入了这支中国“远洋舰”。
当“三人峰会”决定派她来中国时,她对两位院长说:“我也不懂中国,我试试吧。”刚来北京时,她听不懂普通话,于是每天在旅馆开着中央广播电台一个劲儿地听,语言困难很快克服了。“不过现在写还是不行”,她遗憾地耸了耸肩。
说到这儿,她谈起了中国与加拿大办学的差别。她说,中国的理念对教育非常重视,这点比国外强,父母无论如何,饿肚受苦也要给孩子教育机会,而国外只供孩子到18岁,有能力就继续,没能力就拉倒。但加拿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很大,除了给大学拨款,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读书,无论是大学、大专、职高,政府都会以教育费、助学金、补贴等多种形式资助。
从送中国学生出去到向国内引进理念和教育,尽管“回家”的路漫长而辛苦,刘麦楚芬还是在这片土壤上“痛并快乐”地工作着。她坚信,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在国外始终是国外,不是故乡,现在虽然有很多辛苦,但总是在为自己的故乡做事了。”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