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留学生更易陷入抑郁陷阱,需警惕!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51 移动端
 28岁乔任梁的去世将世人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抑郁症”,像是某种流行病,“抑郁症”突然在我们身边肆虐了起来。逝者为大,但是在悲伤世界上又少了一位优秀艺人的同时,我们更应当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危险的抑郁症。

  尽管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关于抑郁症,总还是有着种种误读。那么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该如何预防治疗抑郁症呢。

  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增长速度,只能用爆炸来形容,一些诸如数学和统计的院系已经基本被中国人包揽。在这背后,也能看出美国大学正在尽力扩招中国学生。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美国学习生活,那么在美国校园中抑郁症现象是怎样的呢?

  一. 美国校园的抑郁症现象

  美国校园里得抑郁症的人不在少数,而留学生中就更多。Amherst College有一项统计,有31%的学生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都曾经『抑郁』过。 所谓的抑郁症状就是觉得自己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丧失了兴趣,突然暴饮暴食或者突然暴瘦,嗜睡或者睡不着,或者有过自残自杀的冲动。

  但是,真正服药或者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太少了。大多数人总觉得自己是懒惰,或者软弱。但是他们没有想过,自己也许是大脑里缺少了几种化学物质。

  二. 过大的压力导致了抑郁症

  正如在中国校园里,美国精英校园里的孩子们都极力装出『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样子,即便身后正在雪崩。所以很少有人及时会向周围的人求救。艾丽莎是一个全A学生,但是在大二伦敦交换时,在伦敦的小公寓里自杀身亡。

  在艾丽莎的公开追悼会上,很多认识和不认识她的学生都来了。其中,有不少自称是艾丽莎朋友的人。大家都回忆她生前十分开朗,是个人见人爱的『逗比』,学业优秀,体育也好,三好五美。

  也许,就是因为艾丽莎的好强杀死了她。她在这个竞争激烈、人人都想要表现的比实际更好的校园里,不能告诉别人『我今天感觉太糟糕了』或者『我觉得我要撑不下去了,我希望你来陪我』。乃至她自杀后,她的朋友都对她多年抑郁的历史一无所知,总觉得她的内心和外表一样快乐。

  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走弯路是必然的。Lilian曾经在中西部一所名校上学。大一开学不久后,可能是想念家乡圣地亚哥的天气和朋友家人,加上学业压力,她抑郁了。她开始不上课,不起床,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每天就在宿舍里醒了就呆坐着,然后再睡。

  很快,她挂科了,学校也迅速将其退学。Lilian的父母是第一代的亚裔移民,对她寄予厚望。他们多次对她说:『我们搬来美国就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们在中国早就发财了。』

  她从小就在这样没完没了的唠叨下长大,总觉得自己肩负了世界。她从小学六年级起,就开始准备大学入学用的SAT了。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学业失败,而学业失败让她更加抑郁,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退学后,她灰溜溜地回到了一个加州的小镇上,用当年准备SAT的决心,接受治疗、心理咨询,以及锻炼身体。半年之后,她病情有所好转,选择了当地一所社区大学。

  在两年之后,她转入了伯克利,以最高荣誉毕业。今年,Lilian即将去东海岸的一所知名大学读研究生。 可能她确实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和中国的系统不同,美国的大学系统给了学生很多『重返校园』乃至『重启人生』的机会。

  三. 积极治疗一定会好转

  帝国理工的工程,与牛津的文科、剑桥的理科在英国教育界堪称“三足鼎立”。无锡男孩王阳曾因被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而一时被羡慕妒恨。

  “我到帝国理工采访,因为抑郁症,我休学了一年。”王阳说。他自己就想把这段经历说出来,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更了解留学的孩子。

  自己当时不爱说话,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夜失眠。而究其原因,王阳觉得一是留学到了新的环境,二是世界顶级大学的学业压力比较大。”

  王阳坦言,自己去看了医生,但药物不能根治他的状况。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休学一年回国治疗。让人欣慰的是,他在家乡的修理厂做学徒修车,情况竟慢慢好转了。后来,王阳再次回到大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成绩也保持在二等水平。

  四. 在国外如何预防治疗抑郁症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施瓦茨(Victor Schwartz)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年轻人的精神健康。在他看来,许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精神健康治疗服务,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医疗服务并没有被充分地推广、宣传。

  在耶鲁大学的临床医生及教务长塔米·范(Tammy Pham)教授看来,学生的抑郁症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得到缓解,例如:在学校广泛施行精神健康教育措施、建立学生互帮互助系统、推行精神健康伙伴计划、增强学生和老师间的沟通,以及举办研讨会讨论精神健康问题等,这些都是治愈抑郁症的良好途径。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外,每位留学生都有自己的抗压小窍门。想要远离抑郁症,需要从根本上予以避免。留学生感到苦闷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学业的压力、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家里高期许而引发的紧张感、压迫感。

  “离家求学时,妈妈和我说:‘儿子,只要健健康康的就好,学习上量力而行,如果感到不开心就回家,我们就当去美国旅游一圈,妈妈不会怪你的’。”某位留学生如是说,“这话听上去像是溺爱,但确实让我感到压力倍减。留学生在国外其实挺不容易的,家长们就不要再施加压力了。”

  “打工也是一个不错的减压方式。刚到美国时,我在课堂上一知半解,课后也不愿意和有钱的同学一起去购物,经常独自一人去学校旁边的咖啡馆学习和看书。就在我觉得自己已经快到抑郁症边缘的时候,偶然听到咖啡馆缺人的消息,于是毛遂自荐。”另一名留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后来,我和其他店员成为了好友,也和许多来买咖啡的中国学生熟识了起来。美国大学的四年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