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
冠军次数第三多的
中国女子乒乓球队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
亚洲冠军,16岁时在
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
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
世界乒乓球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
皇后。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
诺丁汉大学读书,邓亚萍在诺丁汉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习,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
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11月,经过11年的求学之路,邓亚萍戴上“博士帽”。她说:“很辛苦,这期间一直是边工作边读书。好在论文的研究跟我在奥组委的工作关系紧密。我在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前几年恰恰是做市场开发,实践才能更加贴近市场,拿到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和信息。”
从只会说中文,到如今英文达到母语水平,并用英文完成博士论文,邓亚萍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当时是这样一个梦想,但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机会。后来真的在剑桥读博士,也确实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回过头来想,是非常值得的。对11年的求学生涯作个总结,我觉得只要敢想,并且脚踏实地去作,你还是可以成功的。”
张欣
张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于
北京,14岁移居香港,之后,她
留学英国,就读于
苏塞克斯大学经济学专业。1992年,从
剑桥大学毕业,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加盟华尔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国,与潘石屹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
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
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7月,张欣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之一。2005年1月,张欣被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这是对她既有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改变世界将要做出的贡献的期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量中小型公司在迅速崛起,做建筑的张欣和潘石屹敏感地预见到网络技术将要对未来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他们在自己的第一个项目
SOHO现代城中首次提出了SOHO(小型办公、居家办公)的概念,为都市里年轻专业人士和中小型公司提供灵活的多功能空间,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张欣在
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又一创举。这个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在创新观念上,给处在建筑时代的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引领作用。“长城脚下的公社”于2002年应邀在
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张欣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参展模型被法国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也是该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
11月12日~1985年
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
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
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
开拓者。他为中国
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
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
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
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
院士”。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
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
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
清华大学请去工作。1930年
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时,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
助教。1936年华罗庚前往
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
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开创中国数学
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