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加顶级私立学校限制亚裔原因剖析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863 移动端

  犹太人也曾受排挤。回溯历史发现,如今华人的处境和100年前的犹太人极其相似。1900年,犹太人在哈佛新生中占7%,到了1922年,达到近22%。当时的哈佛校长洛威尔(A. Lawrence Lowell)给犹太人设了一个上限:15%,受到教职工的反对。于是,哈佛招生委员会开始利用“个性”等含糊标准来限制犹太人。今天,犹太人已经打破了这个限制,他们占美国人口不足2%,但在名校的教授和学生都稳定在20%以上,犹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捐款意识不强。以哈佛为例,平均年经费23亿美元,2009年,哈佛学费收入不足10亿,还发放了4亿多奖学金,其余差额来自捐款和投资。越是顶级私校,经费中捐款所占比例越大。要维持优秀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环境,前沿的设备,都需要金钱作后盾。华人的捐款意识薄弱,认为已经交了学费,为什么还要额外捐款?要知道,公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款。而私校的经济来源除了学费,更依赖于家长和毕业生的捐款。战后犹太人不再受名校歧视,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出钱出力不仅捐款,还注资名校,成为校董。从短期看,向学校注资,个人的收益不大,但对于整个族裔的未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9月,香港陈曾熙家族捐款3.5亿美元,成为哈佛创校以来金额最大的单笔捐赠,对华人的形象有着非常正面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华人还是不爱捐款。国内某位中专院校校长,他曾负担11个贫困儿童的学杂费,连续10年为当地修建铁路“捐款”,而这些是直接从工资里扣,比例也是按级别定好的,没有“自愿”这一说,也就是说:并非出于慈善的目的去做公益,而是上级强制的后果。长此以往,我们也就习惯了“强制”,对国外这种约定俗成“自觉自愿”的捐款文化“水土不服”,或根本意识不到。再加上近些年中国红十字会的丑闻,华人很担心自己的捐款,成为某些机构的私人名包、名表、名车。事实上,北美的绝大多数慈善机构和私立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捐赠人不必担心自己的钱被私吞或挪用。

  回馈社会的基因不足。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名校的录取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必然牵涉到不同价值观的权衡。哈佛注重招收校友子女,占学生人数的12%,因为校友给了哈佛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量捐款,而捐款体现了家长回馈社会的基因,这种基因会陪伴学校代代相传。大陆的孩子玩命做题、拼补习班,毕业后除了做题特棒,收拾家务、孝敬父母都不会。身在海外的华人,多数已认识到这个弊端,但在那部大机器中转得久了,一时难以摆脱惯性。来到加拿大,很多华人学生和家长对社区服务漠不关心,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也不喜捐款,造成一些私立高中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愿再招收华人学生。

  学生个人特质不明显。此外,华人被名校拒绝的最常见理由之一是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彼此之间没有区别,仿佛是一个机器里切出的饼干,大同小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个人特质”在大陆被视为“杂草”,被思想教育课、标准答案等修剪殆尽,第一代大陆移民的观念形成后,在教育子女时还带着惯性。很多华人家长,推孩子学乐器,学绘画,当孩子决定要以此为职业时,又竭力劝阻。

  社区服务意识淡薄。很多海外华人给西方人的印象,好像“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些移民虽然享受着民主制度带来的好处,骨子里并不认同民主制度,不关心所在国的政治和走向。那么,作为西方国家来讲,花时间和金钱着重培养这样人的子女,是不是风险很高?会不会情愿?于是,我们的不关心政治、不参与投票,正在把我们自己不断边缘化,放弃话语权。我们华人应认识到,虽然在当代中国共产社会自觉参与政治、主动争取权益是危险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是行之有效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认同。再看看犹太人,2013年,行使美国立法权的参众两院共有32名犹太裔议员,占美国总人口不到2%的族裔,其参众议员却超过7%。2013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有三位犹太裔,占33%。

  不讲诚信成本巨大。在中国,学校教你要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真实诚信,但你出门不会这样做。老师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也不会这样做。教的和做的有极大的反差。这种风气也吹到了国外,很多学校已经发现作假的问题,学校对收进学生的期望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落差。有的家长为了让申请材料精彩,以孩子的名义创办机器人社团,为了不占用孩子时间,家长自己跑前跑后,做孩子应该做的工作。有些名高中的华人子弟,为了拿到高GPA,联手作弊。在北美,学校里教孩子诚信,社会生活中也有个人的诚信记录。不诚信,整个社会系统会有反映,违规者要付出代价,也许还殃及同族裔的其他人。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