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本科直博Cornell社会学PhD offer获得者| 2015寄托飞跃访谈

刚刚更新 编辑: 美国 浏览次数:445 移动端

版主柳婵婵按:对比我原先的问题,圣地亚哥的回答在顺序上有所调整,所以接下来的访谈内容是根据内容顺序变化之后的。如有不妥,请不吝指出!

以下为此次飞跃采访的正式内容

被访人:圣地亚哥

采访者:柳蝉蝉

Q: 恭喜圣地获得cornell青睐,能不能跟大家讲讲你的申请结果,因为据说你拒掉了很多offer? 先报一下我申请phd的录取情况。我一共申请了10所大学的PhD,分别是:Minnesota Twin City, Brown, Brandeis, Columbia, Michigan Ann Arbor, Notre Dame, New York, John Hopkins, UCSD and Cornell。

另外还有投了四个硕士项目,以防博士全聚德,分别是SUNY at Albany, Stony Brook, Boston College and Boston University。

Cornell发了full-funding admission,John Hopkins让我上了waiting List,因为前者先到,所以我就把后者推掉了。

其它的PhD项目全部拒绝了我,硕士项目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 Q: 这次申请,你觉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申请有哪些遗憾?申请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详细谈谈。

至于你所问的,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我的看法是:在真正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时其实做的都是表面功夫,比如刷标准考试成绩,打磨writing sample和PS,和老师沟通推荐信这一类。

可能大家会觉得我这样说是低估了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但我想强调的是,WS和PS归根结底是要呈现内功——你有怎样的经历,在其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尝试了什么方法去解答,之后你又带着什么新发现和疑问来到研究生院。

这些在我看来是内功,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获得,而不是在申请季的一两个月中可以完成的。PS和WS的写作只是帮你做一次经验上的梳理和总结。

这就间接回答了你所问的“申请的遗憾”。我觉得其实我们能够得到的申请结果在申请季开始之前就是差不多确定了的,申请材料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的重量大概只有10%,还有90%要归结于你之前所做的努力(或者不够努力)。如果觉得之前已经尽己所能了,那么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最适合你的。

什么叫做尽己所能呢?

我觉得作为一个本科生,不能强求自己一定做出高标准的研究,但是进步的空间总是很大的。

具体地讲,你可以做的包括:大量的阅读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找研究资源,独立承担自己的研究项目(哪怕非常小),反思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以及学英语(最好是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练习学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

如果最后的结果有遗憾,应该也是以上的环节做得不到位,不要仅仅归结于申请的时候文书没写好。

Q: 社会学在美帝的申请行情怎样?

社会学在美帝的申请行情我还真的不是很了解,我想每个人的申请结果还是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研究背景相关吧,并不能够一概而论。

从硬件上讲,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之前本科申直博的前辈似乎都是清华北大复旦人大这样的学校出来,像我捂汗(小寄注:武汉吧23333)大学中很少有,后来在论坛上看到大家讨论的好像也是类似的状况,这让我在申请的时候很没自信。

但是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得好,这让我确信个人努力还是很重要的,希望能够给同水平院校的同学一些信心。

Q: 想对学弟学妹说些什么?

下面讲一下我本科期间是怎么为研究生申请做准备的。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选择出国。我现在都忘了最初为什么决定毕业之后要继续读研究生,大概是把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延续到大学了吧。

一开始就没有想要留在国内,因为觉得国内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国外还是没法儿比。

也想过要去香港,但是香港的大学不能够本科申直博,必须先读MA或者Mphil.

我和家人都觉得这样读下来时间好像太长了,“读完你都多大了?”“你现在连男朋友都没有,你还要读那么久!”他们搞得我也很害怕,综合时间和花费各种因素,最后决定去美国(讽刺的是,他们后来发现我无论决定去哪儿也还是没有男票,所以单身狗们不要担心这个问题!)。

可是在很长时间的准备中,自己也没有很明确地找到出国的动机,只是模糊地觉得国外的学术水平高,如果能进入好学校的话,或许回国之后也能找到不错的教职,这可以说是很功利的想法。

功利并没有错,毕竟读博士要投入的精力巨大,应该仔细考虑。但是现在回头再看,担心太多是没有用的,反而会妨碍自己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呢?

我觉得是找到drive你不断钻研的学术兴趣,寻找你特别关注的问题,你的core questions。

这个或者这些问题不是想一想就立刻浮现出来的,你得慢慢找,并且是一边研究一边找,逐渐靠近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它或者在理智上给你带来很大的思考的乐趣,或者是在感情上强烈地触动了你,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这个问题是会随着人的经历增加而变化的,尤其是我们这种初学者,兴趣的波动可能很大,但至少你在开始申请的时候脑中必须由这样一些问题。

它们让你知道你想从研究生学习中得到什么,就像我写PS的时候,觉得脑子里堆积的问题要爆炸了,许多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并且强烈地想把它们搞清楚,这种迫切的愿望如果能够恰当地在PS中表现出来,应该是可以打动人的,它们体现了你对未来研究生学习的commitment。 扯了很多悬乎的东西,来说点实际。分成几个方面来说吧:社会活动,专业学习,GT成绩。 社团活动不是必需品 大家有问到我参加过哪些社团活动,学校看重成绩还是社会活动经验。根据我看到的别人的经验,加上我自己的体会,我的看法是:学校看重的是你的研究潜力。

怎么衡量你的研究潜力呢?

从硬件上来说你的成绩不能太差,绩点至少要3.5以上吧(很多学校说要只要3.0以上就可以了,但除非你其他方面超牛,否则还是3.5以上比较保险)。

但只有成绩还不够,考试不能反映你的综合能力,还要看你做过什么样的研究,也就是你思考了什么问题,又怎么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和你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

以我个人来说,我大一参加了校青协(一年之后退了),大二大三在系里的行知学会,大三大四还参加了一个假装正经的读书会。

这其中,校青协对申请是否有用我不知道,我只是在optional的Resume里提了一下;参加行知学会是想借它的资源增加一下研究经历,后来我稀里糊涂当了行知的会长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资源!

所以大家趁早断绝依靠他人为自己找研究机会和研究资源的想法,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反而是无心插柳的读书会对我的进益很大,读书会是社科导向的,而且每周都要分享,所以那两个学期读书很努力。

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让我明白坐在书斋里研究世界是多么得naive。

这些虽然没有直接写在我的PS里,但却是我自己成长脉络中很重要的部分。

总的来说,参加社团活动还是要本着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学习

社会实践对于专业学习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甚至觉得这是我所有申请条件中唯一一个决定性因素。

大学四年的每一个暑假我都在做项目,它们不都是成功的,严格地来说没有一个是让我非常满意的,但是每次都比之前有一些提高。

做好一个项目是很难的,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才能从选题、方法、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论文撰写这些方面综合把握一个题目。

大一的暑假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同学一起做了一个消费社会学的社会调查,用一个暑假发了200份问卷,做了20多个访谈。其文献回顾之不全面、方法之不严谨、资料分析手段之稚拙,现在看来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但回想起来却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次经验:

至少在发问卷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social world是很复杂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学徒你不仅要会读书,也要有social skills;至少知道执行一个完整的研究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以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这是最大的收获;第一次体会到分析资料的乐趣,这是最大的鼓励。第一次实践为以后的研究铺垫了很多知识、心理和社会技能上的基础。

大二的时候我自己又申请了一个学生科研项目,是一个关于择偶观的定量内容分析。

现在看来,其实当时自己哪种方法也hold不住——既不懂定量也不懂内容分析,似乎只有文献综述过得去。但这种尝试是很有益处的,至少促进了自己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了解,也训练了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的社会学思维。

低年级的这两次实践经历都是对初学者的操练,最后的研究结论并不重要,它们的意义是让你了解做一个完整的研究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回顾文献,基础的资料收集手段,资料分析还有写作,这些都为以后做一个像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到了大三,我焦虑地发现自己手上居然还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要知道我大二暑假查询Yale的社会学系录取条件时,他们可是要两篇writing sample!好大的口气!

所以我开始认认真真地筹划自己的项目了。很庆幸地是当时发现了有田野营这么一个活动,于是大三暑假我就在云南建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的田野调查。

做的是旧城改造中的一个拆迁案例,研究地方居民是如何和当地政府抗争并成功的(这篇论文可以在田野营的网上查到)。

由于我在此之前从没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做过田野调查,我的社交恐惧症爆发了!

这直接导致田野时间过去了快一半,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研究主题,每天看着小(神)伙(经)伴(病)们活蹦乱跳地出门做研究了我就焦虑爆棚。

我想说的是,跨出舒适区不是那么简单,大家尽早开始锻炼,克服社交恐惧症!

后来硬着头皮下田野,很幸运地发现了一些线索,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终于完成了资料收集。

从云南回来以后我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写作过程。虽然在云南对于写作方向有了大概的想法,但是真正梳理资料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论证却是另一回事儿,而且中间还发现很多重要的资料还是被遗漏了,从八月底一直写到十月份才完成,尽管如此也还是不很满意,可又没有办法改得更好了,就暂时放在那里。

不过这次研究倒是让我对城市化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就迎来了大四。我很早就预计要把毕业论文作为一篇WS,正因为如此才做出了gap year的决定,所以打算专心致志做好毕业论文。综合自己当时的研究资源和兴趣,最后决定做针对城市流动农民的调查,仍然是一个小型的质性研究。

我家楼下就有一户来自山东某村的家庭在卖煎饼,本来也比较熟,我又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和他们建立关系,也是他们带我进入田野大门,陆续给我介绍了很多老乡。

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我一共找到了二十二户家庭,都来自同一个村庄,全都做煎饼生意。研究对象的这些特点,让我的研究主题逐渐从很宽泛的社会适应上转向了他们的经营行为。

我本来想做一个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最后跑到了自己完全没经验的经济社会学范畴(感觉自己一路都在跑偏)。

在这个过程中读了许多关于农民农业的研究,例如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黄宗智关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论述等等,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也发现自己对于农村的知识之匮乏是惊人的。

研究中有了许多有趣的发现,但后来看书才意识到多半是前人说过的东西,例如边际效益什么的,只是我因为经济学知识的严重不足所以“重新造了车轮”。 因为我知识储备上的缺陷,这篇论文写得很不顺——冗长,而且无法形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论述。

但这个研究真正触动到我的感情,让我开始反思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主要是阶层中的位置,它使我看到同一种户口和经济体制下,有另一种我完全不熟悉的生存状态,我觉得自己的感官被打开了,接触到了自己常规生活之外很多在我看来异常的、令人难受的经验。

也正是这些经验让我觉得好像醒了,从一个真空中走出来,产生了强烈地想要了解另一个世界的愿望,那时候我决定gap year一定要到农村去。

大概这个时候,我发现了友成基金会的间隔年项目“小鹰计划”,很幸运地入选并来到了我现在的实习地点——信阳郝堂村。

这个项目为期一年,我已经待了半年,现在仍在村里做口述史的项目,这一年我不打算立刻聚焦某一个问题,而是想尽量广泛地从各个方面增长一些关于农村以及城市化的常识。

通过这两个项目我开始能够在一个议题上进行持续的探索,它们形成了一个真正连贯的脉络,我把这个脉络中关于自己感情上的触动和知识上发出的疑问都写进了PS。这也帮我把很多在云南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想清楚了,我最后用的WS仍是云南调查的论文,但是做了大改动,整个结论部分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

我当时的笔记里写着:

翻译自己去年写的田野营的论文,一边译一边改,写到最后基本上推翻了原来得出的结论,惊奇自己原来的想象力怎么可以脱离地面这么远...然后现在得到一篇carully situated的,格局紧窄的小论文。

关于GT成绩

根据我的经验,GRE还是大二开始准备比较好,这时候时间还比较充裕,到了高年级因为要做研究,所以时间不是很多。我的GRE考试一直拖到大三才开始准备,但总是被研究计划打断,所以一共刷了四次,一直到申请季开始后的十月份才考完最后一次,而且成绩还是不很满意(V:150,Q:161,AW:3.5)。

数学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在规定时间做全对还是很难的,要足够细心和耐心;语文的话单词量是必过的一关,我一直到最后一次考试才差不多把单词认全了,AW更不用说,是所有部分中最最难的一部分,不仅要文法好,而且确实要求对其中的问题做过认真的思考。所以大家早早开始准备和练习吧。

另外,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刷出理想的分数,为了给自己的准备增加动力,也为了给自己练习的机会,可以多报名几次考试。

托福对我来说相对容易,这个不用考太早,因为只能管两年,早考早过期...我2013年12月试着考了一次,当时近乎脱产地准备了三个月,考了110,想着这下可以一劳永逸了。

后来发现自己真是高兴早了,因为我的申请是2015年12月,算一算刚好过期啊!没办法只有大四毕业后的7月份又考了一次,这次只有107...

关于托福的准备方法我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澳际论坛上有丰富的经验帖,大家可以自己去找。而且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照搬的,一定要总结经验,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托福各项中我最拿手的是听力部分,准备中也有很多心得,下面是我总结的tips:

150320100342_hoGPp.jpg

补充

美国的博士一般录取之后都是full-funding,不用自己掏钱。但其他国家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英国似乎是不给钱的。MA学位则要根据每个学校的项目来确定。

要不要找中介呢?我的看法是不用。本来社会学就是个小众学科,虽然近几年出国的人多了,但还是没办法和热门专业比,所以中介也没什么经验,准备材料也不会比自己更用心。

所以大家还是提前做好时间规划,自己DIY吧!但是可以找人帮忙给PS和WS提提意见。自己准备申请除开更用心之外,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增加对自身的了解。

无论是选学校还是写文书,都是对research skills的锻炼,甚至连投递成绩这些事情也是可以提升能力的,反正出国以后你也是要自己处理这些事务的。

请不要问申请步骤是怎样的这种基础问题。DIY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伸手党,澳际论坛上的资源那么多,学校网站上的指南那么多,请自己学习,谢谢!

关于跨专业申请的问题,很抱歉,因为我一直在社会学专业读,所以对这方面的情况也不了解。

©本文属于2015年澳际飞跃访谈系列,详细内容版友讨论请看论坛原帖,本文文字内容版权归版友圣地亚哥和澳际柳蝉蝉版主所有。未经原作者允许,谢绝其它平台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关注澳际官方微信,回复「访谈」可获取澳际往期飞跃访谈内容

立即咨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